北京时间2018年4月4日,美国公布对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的清单建议,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包含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涉及中国对美出口额约500亿美元。美国贸易清单的出台,剑指“中国制造2025”。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针对中国企业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限制及禁止中兴通讯申请、使用任何许可证,或购买出售美国出口的受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约束的任务物品。
当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从双方征税清单来看,不难看出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战必将有利于我国高端制造业的逆势崛起,中国制造和进口替代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所向。
这次的贸易战,也将是现代历史上涉及面最广的贸易战之一。不过,就像是曹德旺先生(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说的一样:不管美国贸易战怎么制定,只要不赚钱我就不卖,说明了所谓的贸易战在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面前是十分的不堪。
当我们回头看历史的时候,其实中美贸易战很早就开展了。
西方对华敏感物资禁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的前身是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1957年《罗马条约》创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和欧洲经济共同体(ECC)。1967年三大共同体合并成为的欧洲共同体(EC)。
1949年11月,在美国提议下,秘密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to Communist Countries,简称“巴统”/COCOM),总部位于巴黎。这个组织出生日期只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小一个月。
巴统当时是有17个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巴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禁运名单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稀有资源等上万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货物和技术。
巴统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个委员会:
①咨询小组。是巴统的决策机构,由各会员国派高级官员参加。
②调整委员会。1950年成立。是对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
③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巴统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产品有三大类,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
当时,巴统禁运货单有4 类。
①Ⅰ号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
②Ⅱ号货单属于数量管制。
③Ⅲ号货单属于监视项目。
④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等其他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如果成员国准备向受限国家出口受控货物和技术时,必须向巴统提出申请,且必须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后,该出口国家才能签发出口许可证。两个必须,强烈限制了战略物资的进口。
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上巴统的禁运措施与世界经济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形势也不相适应。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然而,它所制定的禁运物品列表后来被瓦森纳协定所继承,延续至今。瓦森纳协定全称为《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物品及技术出口控制的瓦森纳协定》 (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 and Dual-Use Good and Technologies),目前共有包括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40个成员国。即使,中国加入WTO之后,此种情况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其中,碳纤维由于其特殊性能,一直都在欧美对华的禁运名单之列,和这个等级的禁运相提并论是核武器和芯片制造技术,至今仍然是这样。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碳纤维主要生产国一方面对中国实施禁运,另一方面还抓捕任何企图购买和贩卖碳纤维的个人,那怕只是用来生产高品质钓鱼竿、自行车和减震设备,足见封锁之彻底。
“碳纤维禁运”以至于中国不得不在国际黑市上高价购买碳纤维,2013年中国一名江苏商人在美国以400美元/公斤的价格购买了T-800碳纤维,在出境时被怀疑为中国间谍而遭美国国土安全部门“钓鱼执法”抓获。此外,2017年3月,日本也修订了《外汇法》,规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碳纤维和半导体等技术销售给外国企业的话,最高将处以10亿日元(约合6000万人民币)的罚款。
那,碳纤维何德何能可以和核武器相提并论呢?
如果说高分子材料是工业领域的一个皇冠的话,那么碳纤维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来看,它有以下八大特性:材料密度小、比强度和比模量高、设计上的先进性、良好的抗疲劳特性、较好的抗震性、高温性能好、较高的破损安全性、易于大面积整体成形。
就其特性,碳纤维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以及体育休闲、轨道交通、建筑加固等民用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工业化的生产路径主要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生产工艺较其他方法简单,而且产品的力学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生产工艺方法占比90%以上。
面对这样特性的碳纤维,中国是需求大国,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从国际市场来看,2014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约5.4万吨,2015年达7.4万吨,2016年8.3万吨。近8年,碳纤维需求量的复合增长率达8.9%,未来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0%,2020年需求量将超过13万吨。
国内碳纤维需求正在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碳纤维需求量约1.45万吨,2015年达1.7万吨,2016年1.9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25%左右。近8年,碳纤维需求量的复合增长率达9.4%,未来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0%,2020年需求量将超过3万吨。
但是,碳纤维此前也一直因其复杂的工艺技术而难以突破。
碳纤维最早诞生于美国,作为白炽灯的发光体诞生的。后来,一直面临技术和工艺难以突破,直到日本的科学家们最先研发出了聚丙烯腈的工艺方法,日本东丽(该公司在世界碳纤维界的地位类似于美国苹果公司在手机界)开发了性能极优异的聚丙烯腈纤维,占据了碳纤维技术的领导地位。1970年东丽公司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签署了技术互换协议,把美国重新带回了碳纤维制造的前沿。
现在,中国已经打破了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这十年间,不仅一次性突破了干喷湿纺碳纤维的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以及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生产体系也已经建成,第一个纯正的碳纤维上市公司光威复材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不过,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不再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成功了大家都会鼓掌叫好,但是每一个标志性的成功都是由多个失败的经验构成的,离不开中国最早的那一代碳纤维人。
第一位:贺福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福教授,贺老先生毕生致力于碳纤维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碳纤维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为我国碳纤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青年科学家。
贺老先生一生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专利多项,编写碳纤维领域著作4部,为国家培养出急需的硕、博士战略型人才数十名。
贺福老先生在网络上很少被人提及,但是中国接触学习碳纤维的人,大多数都读过贺福老师的碳纤维著作和论文,在缺少资金和配套设备的情况下,贺福带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技术团队默默地在为中国碳纤维事业做出贡献。
第二位:师昌绪
中国用聚丙烯腈为原料生产碳纤维的研究始于1962年,但一直到20世纪末,碳纤维技术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2000年初,年近80岁的师昌绪老先生提出“想抓一抓碳纤维”,2000年,师昌绪先生提出要抓碳纤维时,正是碳纤维研发处于最困难的低谷时期,许多研发单位基本退出了这一领域。2001年1月,师先生给江泽民主席写了《关于加速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的请示报告》。该报告产生较大影响。2001年10月,科技部决定设立碳纤维专项。2002年11月12日,师先生给基金委领导提出建议报告,并得到积极支持。2003年1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碳纤维领域两个重点项目。2005年碳纤维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第三位:钱云宝
钱云宝作为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2397.OC)的创始人,于2017年4月因病去世,做国家需要的事情,搭上性命也在所不辞。1993年3月,钱云宝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当过农民,做过工人,现在搞企业,经过风风雨雨之后,最让我崇拜和坚信的是党组织,确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份入党申请书,记录了他献身党的事业、努力实现产业报国的初心。
2007年3月,钱云宝寻找新的投资项目时,意外地了解到国内碳纤维产业的困境:碳纤维属于高科技新材料,核心技术被国外封锁,市场被国外垄断,从国外进口要么受限,要么花费昂贵的代价,我国国防军工的重大项目因此受到国外技术和经济的双重打压。
搞碳纤维,难在难以预料,什么时候能成功,到底能不能成功,面对的全是未知数,靠的只有义无反顾的一个“韧”字。
“搞中国的碳纤维,争这口气,为国家挑这副重担!”
十年探索,终于迎来曙光。如今恒神已经掌握T700S、T800S、T1000G及高模量M40J和M40J碳纤维技术,建成国内第一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第一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16项,国防重大装备配套项目14项,参与863计划2项。
第四位:陈光威
陈光威作为光威集团的创始人(上市公司光威复材,股票代码:300699.SZ),于2017年4月去世,他的一生贡献给了碳纤维。1987年11月,历任村支书、镇工办副主任等职务的陈光威接任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厂长,这是一家濒临倒 闭的镇办小厂,也是威海光威渔竿厂的前身。陈光威上任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将工厂转轨到国内很少有人涉及的渔具原料生产领域。1991年,陈光威以中国唯一的渔具自主品牌代表身份,出席美国洛杉矶第34届世界渔具博览会。自此,陈光威被人们誉为“鱼竿大王”、“发明专家”,建立了“渔具王国”,在国内渔具行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1998年陈光威成功研发了国内首个宽幅碳纤维预浸布生产线;2002年在陈光威的领导下,高新区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工业园完工;2004年,百吨级碳纤维生产线验收投入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国内领先;2006年,总投资数十亿元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工业园在工业新区奠基建设;2009年,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顺利通过验收投产。
同时陈光威还创建了国内宽幅碳纤维复合布生产线及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42项碳纤维核心技术专利,两个产品国家标准独家制订权,5个企业标准,3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专项,4项国家发改委产业化工程项目。
最后,我们想说:劳动者最光荣!缅怀为中国碳纤维工业产业化作出贡献的老一代人,同时也为奋战在中国碳纤维产业一线的工作的人员送出最真挚的祝福!中美贸易战再次打响,但中国不会再像上次武器禁运一样受制于人,这次,我们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