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Advanced Manufacturing & Materials Information Network,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科技部曹国英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科学技术与产业脱节要靠制度解决

编译者:冯瑞华发布时间:2019-4-30点击量:224 来源栏目:战略规划

4月27日,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曹国英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电子材料高峰论坛(2019)暨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落户宝安签约仪式”上表示:香港科技与内陆相比存在诸多优势,但其学科不完整、缺乏相关产业链等先天不足的劣势,及其近年来日益凸显的“荷兰病”已经严重影响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计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概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资料显示,曹国英曾在香港工作生活了12年,对粤港澳科技合作关注已久。

他表示,粤港澳的合作最早除了经济和贸易之外,就是在科技方面。粤港澳合作后来逐渐演变为泛珠三角合作,“泛珠三角”的概念最早便是由科技界提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逐渐形成,科技界再次闻风而动,关于如何构建粤港澳科技合作蓝图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对此,曹国英恳切表示,香港及内陆的科技都发展到关键历史时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战略意义重大。

借香港科技优势辐射内陆

以内陆激烈竞争刺激香港“荷兰病”

曹国英表示,香港有一支非常强的科技队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香港就请了科技顾问着手谋划科技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上吸引了科技人才,这让香港快速凝聚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科技人才,这支科技人才队伍也做出了非常多的成果,乃至在国际上也小有名气。

同时,香港的科技环境跟国际完全接轨,科学文化发展成熟。“科学文化”在内陆长期被忽略,但我们跟国际科技的差距,技术有很多差距是大而不强,真正更大的差距在于“科学文化”。

“最近层出不穷的抄袭、评审等问题都跟‘科学文化’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粤港澳科技合作,将香港的科技文化辐射到内地可以影响内陆的科研和创新文化。”

另外,香港的科技信息非常丰富,丰富到任何一个科技期刊当天发表了,当天就可以在香港查阅到。这对科研工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科技如何跟人家竞争?特别是时间层面的竞争。

除此之外,香港的科技界跟国际科技界有广泛的交往,科技人才大多是从世界各地集聚到香港,受的教育包括第一份工作都是在国外,所以跟国际科技界有更深入的交往。

但香港的科技也有它先天的不足。

首先,学科不完整。一个学科的完整对学科的发展影响重大,这不仅体现在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包括对一个技术的发展,对产业链的依赖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同时,香港这支科技队伍整体实力也在下降过程当中。因为队伍“老化”,加之受其它人才计划的冲击,这支科技队伍的人才一部分回流到美国,一部分回流到内地和新加坡等,导致人才凋零、残缺不全。

最让人担心的是,类似大多能源、资源城市,因为依靠资源,创新能力大大偏低。香港因为是一个金融社会、贸易社会,经济发达,但对科技的认知不够深刻,存在一种“荷兰病”,对科技的认知和依赖还远远不够。

“‘荷兰病’不仅仅是发生在60年代的荷兰,目前国内有很多城市存在这种现象,依赖某种低端资源开发发展起来以后,经济发展得特别好,但是制约了科技发展。”

更致命的是,香港先天不足之处——缺乏技术发展所依赖的市场。“‘技术’这个词本身就是经济学的词汇, 技术远离市场和产业链,其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制约,所以它的发展一定要跟产业链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技术在产业链当中体现不出价值,那这项技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这样看来,如何让香港这支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得到保障,如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创新中心已经迫在眉睫。

科技园起不到谋划作用

科技手段外还要用体制机制手段

曹国英表示,香港的科技园已经做得非常好,但仅仅有科技园起不到谋划的作用。如果要做,就要做出一个依托产业基础的创新中心,而不是简单的科技中心,让创新链跟产业链交织在一起的。当然,真正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提出一个‘河套地区’计划,河套连接着香港和深圳,可以发挥出把两边的制度、机制打通的作用,同时通过深圳把香港东部传统工业区延伸到东莞形成一个很长的产业带,创新资源弥散在产业带当中。”

同时,粤港澳科技合作还要关注科学研究范畴的变化。科技发展的方法、手段、路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有人说现在的科技是数据密集型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都上来了,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不仅仅是数据密集型,还应达到学科交叉、与产业链密切衔接的目标。

效率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与成熟社会发展相比,最大的关键和差距还是一个“效率”问题。在曹国英看来,我国各种资源的效率发挥有待提高,特别时期我们不仅要用科技手段,还要用到体制机制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顶刊封面: 5月材料领域优秀成果十大精选
  2. 2 深圳先进院在放疗增敏纳米药物研发领域取得新进展
  3. 3 俄罗斯研发出热电转换用途新材料
  4. 4 Prodways研发出最新金属3D打印技术——快速增材锻造
  5. 5 长跨度碳纤维建筑材料的新型生产工艺即将诞生
  6. 6 AI持续升温 英特尔/英伟达/谷歌谁会是最终赢家?
  7. 7 IBM-Science: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碳纳米管晶体管
  8. 8 王中林院士Nature Communications:超高摩擦电荷密度刷新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记录 – 材料牛
  9. 9 新3D打印技术可显著增强材料
  10. 10 东南大学研究团队解决分子压电材料世纪难题
  1. 1 最新Nature:可循环再生3D打印光聚合物树脂
  2. 2 北大彭练矛院士、邱晨光团队最新Nature Electronics: 基于二维晶圆的钇掺杂相变欧姆接触工程
  3. 3 宁波材料所在天然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研究方面
  4. 4 上海硅酸盐所在宽波段光热调控节能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5. 5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亚纳米材料普适性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
  6. 6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提出筛选抗菌纳米材料的集成方案
  7. 7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磁性电极无损转移制备高性能自旋电子器件方面取得新进展
  8. 8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构建高阶DNA折纸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
  9. 9 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在功能氧化物薄膜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10. 10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有机小分子分离膜和单分子层COF膜方面取得进展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