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 自然资源部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 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运抵作业海域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动力学研究室在白令海海冰变化及其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出炉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海洋赤潮藻毒素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 固化天然气:天然气储运的新途径
  • 1
  • 2
  • 3
  • 4
  • 5
  • 6
  • 7

COP28迪拜海洋宣言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COP28)之前,缔约方联合发布了《迪拜海洋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认识海洋在气候中的重要性,并扩大和改进全球海洋观测能力。 《迪拜海洋宣言》强调,除了推进基于海洋的气候解决方案外,还呼吁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刻不容缓地采取措施遏制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海洋污染等人为活动给海洋造成损害。 COP28迪拜海洋宣言中阐明的具体行动包括: (1)通过优化全球海洋碳通量测量能力和加强地球海洋气候系统能力,改进对《巴黎协定》所列目标进展情况的全球盘点估计和测量。 (2)对新兴海洋二氧化碳清除战略实施强有力的环境监测、报告和验证体系,以确保在实现净负排放的同时保护关键的海洋生态系统。 (3)扩大对海洋、大气以及生物多向性的观测能力,促进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分布、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提高发展岛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海洋观测能力,通过国家自主贡献和国家适应计划,阐明海洋自然功能和蓝色经济对气候稳定的贡献。 目前为止,超过45个国际海洋科学、政治和慈善组织签署了COP28迪拜海洋宣言。(李亚清编译;熊萍校稿)

2024-02-27  (点击量:1128)

《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出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部编制完成《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6月8日正式发布。这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稳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近五年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 《公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海洋生态灾害和问题。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这些工作是编制《公报》的基础。《公报》反映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阶段性成效,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压力日益增加,为进一步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自然资源系统将从四方面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一是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分类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建立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 二是强化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拓展海洋利用空间,减缓近岸海域资源与生态压力,严格管控围填海,健全用海用岛监管体系,落实海域使用者生态用海责任。 三是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快建设监测网络,提升卫星、无人机、原位在线等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水平,发展生态状况评价和风险预警技术,不断丰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产品。 四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洋生态廊道,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互花米草、浒苔绿潮等联防联治。强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生态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2024-06-11  (点击量:1)

自然资源部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通知》提出了5方面10条要求,进一步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调查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一是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充分利用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线调查成果,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估,掌握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等,纳入海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一张图”,逐步构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业务体系。二是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明确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范围、重点区域、关键指标等,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业务体系。 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一是强化珊瑚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珊瑚礁实行严格保护。对生态保护红线外新发现的造礁石珊瑚和修复后新形成的珊瑚礁,根据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划定规则适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探索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有保护潜力的珊瑚分布区纳入自然保护地。二是加强涉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项目用海用岛管控。禁止采取迁地移植修复。 科学实施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是强化分类施策,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二是加强生态修复项目监测监管。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单位要严格落实修复方案要求,并预留资金开展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等工作。自然资源部相关海区派出机构要采取抽查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探索推进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探索开展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于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结果,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试点,并将珊瑚礁生态系统纳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和民众参与珊瑚礁保护修复。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预警监测、修复技术、修复成效评估、监管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珊瑚礁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领域科研平台建设。开展珊瑚礁生物多样性演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变化响应、珊瑚敌害生物防控、生态系统退化和适应机制、恢复潜力提升等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珊瑚礁生态站试点建设。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国际交流。

2024-06-11  (点击量:4)

专题情报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